2019年11月6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》(第92号),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19年本)》(简称《产业目录》)获得审议通过,正式予以公布。该目录共涉及行业48个,条目1477条,其中鼓励类821条、***类215条、淘汰类441条,将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其中具体到医药领域,共涉及鼓励类目8项、***类目6项、淘汰类目13项。
业内人士表示,按照《目录》制定的总体思路,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,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、装备、产品、行业,列入鼓励类的相关产业势必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《目录》在淘汰落后医药产能的同时,人工智能被独立列入新版《目录》。该条目下共囊括人工智能芯片、大数据基础设施、工业互联网以及虚拟现实在内的15类智能产业。实际上,近些年来来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医疗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***技术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,提高医疗流程效率。人工智能已经跨越了医学方面的许多核心领域,从诊断到健康治疗,再到智能设备。可以说,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有力辅助和支撑。
据了解,人工智能现已经参与到药物开发中,如使用人工智能可尽可能降低药物开发的整体耗时,包括自动化阅片、加速药物设计、虚拟化高通量筛查、芯片的建模甚至包括后期的医学模拟以及毒性分析,从筛选的角度来说,已经有了虚拟高通量的筛查。
例如,美国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子公司——“深度思维”近期成功使一种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检测眼病,其寻找青光眼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老年性黄斑退化这三大眼疾的迹象,比人类专家的判断更为迅速。又如,我国医疗健康生态平台——平安好医生的“人工智能医生”通过问诊、检查、智能分析病情,开出药方,患者自主取药等;这不仅可以解决医疗资源供应不足的难题,还可以提升患者看病治疗的效率。
目前,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领域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其主要应用于靶点发现、化合物合成、化合物筛选、晶型预测、患者招募、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和药物适应症开拓等场景。来自techemergence的一份报告研究了所有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,结果表明:人工智能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12%提高到14%,可以为生物制药行业节省数十亿美元。
有数据显示,全球已有100多家初创型的企业在探索用于研制新药的人工智能方法,同时跨国药企也不甘落后,如诺华、强生、辉瑞等药企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。
未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各个方面大显身手,其成果也会不断涌现,应用前景令人期待。
综合管理部
2020年4月15日